子宮肌瘤治療的方式有許多種,沒有一種是完美的,但依照病人的情況量身訂作許多不同的最佳治療方案一直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標
許多年前從住院醫師時期,看到許多病人因子宮肌瘤及肌腺症這種良性疾病接受不同的手術方式冒著不同的風險(感染、出血、傷及膀胱、輸尿管,腸子受傷) ,其實內心常常問自己,為了一種良性疾病,冒著各樣的相關風險到底值不值得?
隨著醫療進步,這幾年子宮肌瘤的藥物治療也多出許多選擇,例如子宮內投藥系統(密蕊娜mirena),新型態黃體素(異位寧 Visanne),黃體素調節藥物(恩惜膜Esmya),但隨著使用經驗的累積,相關的副作用也逐漸浮現,讓我在治療病人的時候更加謹慎,深怕一個不小心就讓病人陷入不可逆的處境裡
我一直關注著各個醫學中心治療子宮肌瘤趨勢的轉變,今年七月我注意到高雄小港醫院又引進海扶刀的設備,算算這應該是高雄地區的第四台海扶刀了,我心想這樣的高價治療方式應該是非常有效,高雄地區才會陸續引進。高雄小港醫院龍震宇副院長一直是我在高雄岡山執業時期非常佩服的醫界先進,不只在研究上成績斐然,在臨床治療上更勇於開創,不斷的引進對病人有益的最新治療方式。厚著臉皮聯繫龍教授,更在他熱心的協助下,認識了全台灣知名度最高的婦產科醫師,也是目前台灣海扶刀經驗最多的鄭丞傑教授,在兩位教授的提攜下我飛往海扶刀的發源地中國重慶,開始我的學習之旅
研習的第一天就遇上了海扶刀的發明人王智彪醫師,他也是個婦產科醫師,約略30多年前(1988)因為一個希望病人受傷害更小念頭,他開始了海扶刀的相關研究,老實說這個念頭非常驚人,可以想見當年完全沒有頭緒,沒有相關的治療準則,憑著一個信念,在30多年後的現在,開創出微無創治療一片天,甚至改寫子宮肌瘤肌腺症的治療準則,真的很令人佩服(未完待續)
我與鄭丞傑教授,海扶刀發明人王智彪醫師及林口長庚郭信宏醫師的合照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