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台灣麥當勞最近拍了支廣告,內容是一位彪形大漢的太太即將生產,因為陣痛躺在病床上顯得很不舒服。這位著急的彪形大漢一邊拿出手機錄影,一邊對醫師叫囂,「叫院長來啦!」、「是不會打催生喔!」。廣告末了,彪形大漢摟著醫師肩膀說自己是新手爸爸,然後送上一杯咖啡表示歉意。後來這個廣告在各方的壓力下下架,廣告已經下架,現實卻是類似的情況仍然不斷的在產房中上演!
待室裡的言語暴力
以前還在數字醫院當住院醫師時,被在待產室裡的產婦家屬失控大吼:主治醫師呢?我太太快生了,為什麼都還沒看到主治醫師?!要不然就是:我太太她很痛欸,怎麼都還不生,這樣有沒有問題(其實是在說你們到底會不會……),要不要叫主治醫師來看一下。九年前來到岡院,沒有醫學中心的人海戰術,只剩下小弟帶著產房小姐孤軍奮戰。取而代之的是:鍾醫師,病人家屬說你怎麼都沒待在產婦旁邊,他們有問題要問你?要不然就是:半夜接到電話知道產婦入院待產,知道產婦暫時不會生,一早去查房時,就被幾個刺龍刺鳳的彪形大漢圍住,指責我為什麼這麼晚才來看產婦……然後在產婦平安生產之前,所有人都帶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在上班,真的有需要這樣嗎?
前幾天晚上快11點,到產房接生一個第一胎,我們護理長跟我提到在待產過程中,產婦的家屬不斷從台北打電話過來要找我,主要是質疑我對產婦的處置,她人沒在現場,沒看到產婦,為了展現她的關心,努力想對我們這些"鄉下小醫院"的醫療人員,下指導棋……當然最後母子均安,就沒有後續了,這都是成敗論英雄。
常年以來,產科醫療糾紛的影像在媒體推波助瀾下不斷放送,大家都知道"生產"是件風險很高的事,但由於人力缺乏,醫療給付的限制,除了少數高單價私人婦產科,大概沒辦法做到婦產科主治醫師"隨侍在側"。不過,沒有"隨侍在側主治醫師"的醫院,生產的風險也沒有明顯不一樣……產科醫師當久了,我知道家屬不是專業人士,同時要面對未知,情緒壓力是必須找一個出口,但是當你宣泄情緒時,請記得醫護人員是跟你同一國的,我們很努力的保護,照顧你的家人……
謹以此文,獻給還在待產室辛苦工作的醫護同仁,希望我們能早日擺脫言語暴力,持續奉獻我們的熱情在生產這個神聖任務!